最新消息
台灣紡織業蛻變,夕陽變朝陽
2014.11.01

觀察台灣紡織業是如何從「夕陽產業」轉變為「朝陽產業」,外資德意志證券提出的四項關鍵:

一、更專注在產品差異化和市場融合。從全球的成衣品牌新產品線來看,愈來愈多的產品是介於功能性運動服和外出穿著,以及兼具休閒和時尚,這是為了因應市場或者強化ASP所做的調整。儘管和傳統服飾的界線逐漸模糊,品牌廠還是積極尋找產品的差異化,以建立個別的核心競爭力。如運動及戶外的休閒服飾著重於服裝的面料,而休閒及時尚穿著就會以設計取勝。

二、智能服飾產品商業化。過去穿戴式的運動/健康和醫療裝置,都是較著重在硬體,較少關注在軟件如智能服飾,然而這樣的情勢即將轉變。在過去十年,智能服飾不斷進行研發,在導電纖維、傳感器/傳動等技術和面料都有顯著進展,相關服飾也很快將進入商業化生產,長期而言將影響市場及ASP。而智能服飾會是一個全新的市場,不同於和舊市場搶食市占。

三、新的創新生產技術改變了成本。近來有相當多創新的紡品生產技術,傳統的染整需要大量水源,因此水費成本及環境污染無可避免,而無水染製(water-free dye)這項革命性的創舉,讓水費及環保爭議都成為過去式;同時,現在運用數位印製及較高的自動化,也降低了生產成本。

四、較短的生產周期也牽動供應鏈。Fast Fashion(快速時尚)強調縮短產品導入市場的時間,此概念在90年代時被提出,其奉行90年代的當代管理典範-快速回應(Quick Response, QR)。以西班牙品牌ZARA為例,其觀察Fashion Week的流行趨勢後,快速整合企業的設計與生產部門,並在「短時間」內即推出服飾商品,且在行銷上以「低價」的策略創造大量購買。當經濟的隨波逐流效應產生後,遂引發另一股從眾的消費行為,Fast Fashion於是達成。

快速時尚的SPA(Specialty Store Retailer of PrivateLabel Apparel,製造商直營零售)成長速度也比傳統的零售商和批發商更快,這樣的運作模式,讓成衣製造業者更接近終端消費,且有利於創造新的商機,並依需求來彈性調整量能。

台灣紡織產業的研發能力受到外資法人青睞,日前紡研所開發的「織物超級電容」,參加2014台北國際光電周,展出新一代可撓式薄膜型超級電容,厚度僅0.08公分,目前月產能可達3萬片以上。

織物超級電容模組,具有高柔曲性(可折疊180度)、高穩定度、長壽命、大容量等,另可結合太陽能電池、二次電池、自行車發電機等成為完整能源系統,更可藉其撓曲性整合於隨身物品如衣服、背包、自行車袋包與定位紡織品上,成為輕薄、高容量、能隨時儲電的可攜式複合電源裝置,大幅提升相關能源產品應用性。